分类目录归档:博物馆

故宫收藏的瓷器

武英殿正在举办的瓷器展,很有看头,详细介绍了几大名窑,一起来看看。

一般所称的“汝窑”,系指北宋徽宗时期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场。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因宝丰县在北宋时期归汝州管辖,故设在这里的瓷窑被称作“汝窑”。汝窑为宫廷烧造的青瓷极为讲究,胎呈香灰色,釉色淡天青色,釉面多开有细碎的片纹,俗称“冰裂纹”。器物造型规整,见有碗、盏、钵、洗、盘、碟、茶盏托、酒盏托、尊、樽式炉、子、出香等。因多采用“裹足支烧”,致使器物外底多留有细小的支钉痕,俗称“芝麻挣钉”。绝大多数器物都素无装 饰,极少数有刻划或模印纹饰。釉色随造型线条的转折,呈现浓淡深浅变化,颇具韵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汝窑青瓷历来被推崇为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的典范,堪称宋代瓷器艺术之冠。
据南宋文献记载,宋代朝廷曾在都城附近设置过三个官窑,即北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在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设立的“北宋官窑”和南宋朝廷在杭州附近先后设置的“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和“郊坛下官窑”。 目前学术界对有关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的一些问题尚存争议。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已于20世纪初在杭州乌龟山麓被发现,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窑址进行过局部考古发掘,出土一批瓷片和窑具标本。1996年位于杭州凤凰山的老虎洞窑遗址被发现,后经过正式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瓷片和窑具标本,有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文献记载的修内司窑,亦有学者持不同观点。从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看,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多为瓶、尊、壶、炉、圣子、花盆、盏托、洗、碗、盘、杯等;胎体较薄,一般呈铁黑色或黑灰色;釉层较厚,釉面常有大开片纹,釉色呈粉青色,如冰似玉,宛若天成。
“巧用缺陷”的哥窑瓷器 这里所说的哥窑系指传世哥窑,其遗址至今尚未被发现,学术界有诸多说法,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哥窑遗址有可能在杭州风凰山麓。从现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原清代宫廷旧藏哥窑瓷器看,其造型主要有盘、碗、杯、洗、瓶、壶、炉、罐等。器物胎体多呈灰黑色,釉面润泽如酥,釉色有青灰、米黄等。釉层较厚,釉面一般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纹呈灰黑色、小片纹呈黄褐色,俗称“金丝铁线”,片纹系因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所致,本属于制瓷工艺缺陷之一,但却被陶工巧妙利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纹片釉装饰。
哥窑灰青釉菊花式盘 南宋(1127~1279年)
洁白恬静的定窑白瓷 定窑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曲阳县在北宋隶属定州,故这里的瓷窑被称作“定窑”。定窑以主要烧造白瓷而闻名于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瓷,分别被称作“黑定”“紫定”“绿定”。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金代。北宋时期,定窑曾进行工艺改革,大量采用“覆烧”工艺,产量激增。产品除光素者外,还常以印、刻、剔、划、描金等技法进行装饰。尤以印花装饰最具特色,构图严谨,图案清晰,题材广泛,水平居宋、金各窑瓷器印花装饰之首。定窑曾为宫廷和官府烧造贡瓷,器物上刻划“官”“新官”“五王府”“尚食局”“尚药局”等铭文者,显示出其官方性质。

故宫大殿的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故宫大殿的这些匾额,体现了皇帝宣扬治国理念,宣扬治国理念,彰显文化传承,祈求国家昌盛。

太和殿 “建极绥猷” 匾 ( jiàn jí suí yóu

  • 匾额含义:“建极” 指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猷” 意为顺应天道,施行教化,整体意思是皇帝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顺应天道,完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使命。
  • 题写皇帝:乾隆皇帝御笔。
  • 匾额现状:现存的 “建极绥猷” 匾是 2002 年根据 1900 年《清朝皇室写真》中的老照片复制的,原匾现下落不明。

中和殿 “允执厥中” 匾 ( yǔn zhí jué zhōng )

  • 匾额含义:“允” 指诚信,意为只有精心一致地诚恳秉持其中正之道,方能善治国家。
  • 题写皇帝:乾隆皇帝御笔。
  • 匾额现状:保存完好,悬挂于中和殿内。

保和殿 “皇建有极” 匾

  • 匾额含义:出自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意为君王在建立政事时要持中立之态,不偏不倚,以体现中庸之意,强调君王确立中正的天下准则,彰显皇权。
  • 题写皇帝:乾隆皇帝御笔。
  • 匾额现状:保存较好,为复制品,原匾因历史原因已不在原位。

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

  • 匾额含义:出自宋代朱熹的《朱文公文集》,意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体现了天地正大、日月光明之道。
  • 题写皇帝:顺治皇帝御笔。
  • 匾额现状:保存完好,悬挂于乾清宫内。雍正皇帝开始采用秘密建储制度,将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另一份封在 “建储匣” 内,藏在 “正大光明” 匾背后。